0

中术曲歌词分析系列——《红颜侠客》

 2023-03-21 06:41:34
source link: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22552122?from=category_17

——前言——

昨天有群友在提问箱问了个关于歌词结构的问题,对,歌词布局结构的营造。这个其实是没有一个固定结构的,很多时候都只能是依据曲子去搭建。就以宋词类比,临江仙有临江仙的走向,卜算子有卜算子的走向,没法一概而论。但并不是说完全没法讨论这个问题,因为总会是存在共性的,就像是传统的上景下情,亦或者歌词里的副歌抒情主歌铺垫。而这些大的结构问题,我在讲歌词的时候其实都有所涉及,单独开一个专题课程,我确实是不够专业的,阅读量还没到足够归纳总结的程度。

那么回到今天讨论的这首歌:《红颜侠客》

e924d8f74980f15e4a3b462e3dfa910954a6ed72.png@942w_431h_progressive.webp

图源歌曲PV

这首我认为是一首很值得学习的写意向歌词。全词真的有在讲述什么故事吗?未必有。全篇核心其实就是一个字:侠,江湖场景的搭建与侠客形象的塑造。其次值得学习的,就是对节奏和强弱的把握,这其实就是前面提到的“结构”的问题。用歌词去契合曲子的走向,这就是构建歌词结构的原理,包括对旋律强弱,情绪节奏等各种要素的综合考量。那么来看这首词吧。

林外寂月上山岗
树影渐长 斑驳摇晃
朔风凛凛过郊荒
柴门作响 似谁寻访

秋叶飒飒落烟窗
茅屋一方 灯烛昏黄 
谁披蓑笠着褐裳
不点红妆

前两段的重心,放在了意境的搭建上。搭建的方法很简单,想好想要呈现的效果,围绕效果发散出核心的意象,围绕核心的意象去展开修饰。首先分析整个歌词的结构。整个歌词,两段主歌,两段带和声的主歌,两段副歌,x2,每个部分很分明,那么三个部分各司其职,就能够很好去营造出侠客的形象。第一部分塑造意境;第二部分收束视角,转向人物,进行侧面描写;第三部分转向第一人称,由抒情的方式进行深入刻画,这就是这首歌的基础结构。

那么是如何让段落之间的衔接显得自然流畅的呢?这就是段落内部的结构规划了。联结一二部分的关键,在于主角的登场,因此第一部分的结构便非常明朗,那就是从场景中提取出“人”来,当然这也是宋词里常见的安排,就像苏轼那首乳燕飞华屋“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便是构建夏日场景,引出乘凉之人。这首也一样,为凸显主角侠客形象,便设计了萧瑟的意境,这种意境也是武侠小说里经常看见的,就比如说古龙的铁血大旗门:

夜色渐浓,无月无星,枯草丛中,虫声啁啾,使这苍茫的原野更平添了几分凄凉萧索之意。黑暗中却来了一个人,身法轻捷,来势如电,见到这面大旗时,立刻脱下衣衫,解开发辫,赤身散发,缓缓跪了下去,跪在那孤独的迎风招展于荒原中的大旗前,神色间带着种不可掩饰的悲哀与忧郁。

歌词里引出主角的地方很容易就会发现,“谁披蓑笠着褐裳 不点红妆”,人出而不见其外貌,留下了后续描写的空间;“不点红妆”,则写其女性身份。这两句其实就是,侠客+红颜,也就是歌名。人的出现总需要一个舞台,这里设计的舞台是山上的破屋子,很符合带火对武林中人的想象。而破屋子的出现,也需要自然环境的修饰,于是就有了月,有了林,有了风,有了叶,于是意境全出。

好了,拆解完了,那就从头完整梳理一下吧。“林外寂月上山岗”,核心是“寂”。“林外——山岗”,搭建空间背景;“月”,时间背景,夜里;“寂月——上”,动态镜头,为场景覆上阴冷的滤镜,又不显得单调。如果换个词,比如说挂,不影响音律,但就少了那种动态感,就像是静图和动图的区别。

色太:影响的。g和后面岗有冲突,你这是甩出去又回来了,犯忌了。而且阴声韵不适合拉长

到第二句,这就是第二个有趣的点,一主一副的搭配。这种我很喜欢称之为剑盾结构,一手拿剑当主力,一手持盾打下手,很酷。当然什么君臣佐使其实也是一样道理。“林外寂月上山岗”,搭建主舞台;“树影渐长 斑驳摇晃”,为其补充细节。当然,这也得益于旋律很明显的顿挫感,不是每首歌都适用于这种结构。“树影”,视角缩小;“斑驳摇晃”,顺而修饰树影的细节,然后转入第二节。“朔风凛凛过郊荒 柴门作响 似谁寻访”,于场景中引入“风”,同样具有动感的词汇,并于视觉外补充听感。视听结合,也是很常见的写法了。“柴门”,于原有场景中,出现新的物象,埋下伏笔,“似谁寻访”亦是为此服务,顺着这层伏笔往下走。

“秋叶飒飒落烟窗 茅屋一方 灯烛昏黄”核心是什么?“飒”,旋律到这里变得热闹起来,歌词也一样。从最初的“寂月”,单纯的视觉,到后来引入了风声,作响的柴门,飒飒的秋叶,这就是歌词的层次感。“茅屋一方 灯烛昏黄”由柴门,到烟窗,一路铺垫后,屋子终于出现了。“灯烛昏黄”,为茅屋笼上滤镜,与“寂月”和“山岗”之间的关系是一致的,同时视角也进入了茅屋内部,以此引出作品的主角。“谁披蓑笠着褐裳 不点红妆”,也就是开始提到的两个关键词:侠客与红颜,这就是第一部分的结构安排。

当人出现后,下一步怎么写呢?如果第二部分篇幅很短,只是作为过渡段落出现,那想按照这首词的方法去细致描写,就很难了,因为篇幅不够。但这首歌可以,因为第二部分提供了足够大的空间去进行描画。

(一 鞍 一 马)长夜寒气肃杀
(一 剑 一 笳)只闻山鹊啁哳
(一 步 一 杀)谁曾四海为家
(无 牵 无 挂)云崖边走马 践宿雪残花

(不 矜 不 夸)阴飔吹开面纱
(不 吝 不 黠)撩乱三尺白发
(亦 狂 亦 侠)谁轻踏 绣履不沾红尘风沙

要是pv里没把歌词打出来,我都听不清和声长啥样这一部分便是围绕“人”为中心,通过几个片段式的镜头去勾画形象。和声部分的安排后面再说,先把主音轨说说吧。这一部分的结构是怎么安排的?逐渐具象。

“长夜寒气肃杀”,上承此前构建的意境,并为其作定论,即“肃杀”。由于意境的相同,那么此前的便会顺而延伸到此时,“肃杀”感也便成为了这种意境予人的感受,这大概也是“共情”的原理。先为你描绘一个场景,让你沉浸以后,给出一个结论,你就会不自觉接纳这个结论。“只闻山鹊啁哳”,进一步强化“肃杀”感与孤独的特征。孤独感其实前面也是有伏笔的,“寂月”“郊荒”“一方”“昏黄”。当这两种感受出现以后,主角登场了。“谁曾四海为家”,是不是自然就感受到主角身上的肃杀气质与孤独感了?这就是场景铺垫最大的作用,就像是调配水彩,调配完以后给勾好线条的人,或景,或事进行染色。然后依旧是剑盾结构“云崖边走马 践宿雪残花”,修饰主角形象。

现在来到和声环节。如果说这里是二象的剑盾结构,加上和声后就变成了战车结构。

车上有甲士三人,中间一人负责驾车称为“御者”,左边一人负责远距离射击称为“射”或“多射”,右边一人负责近距离的短兵格斗称为“戎右”。

“一 鞍 一 马;一 剑 一 笳;一 步 一 杀;无 牵 无 挂”你看,是不是很形象。同时,这里的和声,是无感情波动的声音,节奏也是完全一致,像极了兵马俑,或者说大秦军阵。“冷酷”感就呈现了出来,和声的结构也是与这种感觉保持了一致。这里不需要变化,需要的就是一致性。“一x一x”的句式,可谓铿锵。

如果说上半场是侧面描写,只是针对人物的平生与配饰描写,那么下半场就是正面描写,这也是一种层次感的呈现。“吹开面纱”,注意前文细节:“披蓑笠着褐裳”,前面是没有正面对主角进行一个外貌描写的,这里便补上了“面纱”“白发”“绣履”。这里有个句式是很有意思的:“阴飔吹开面纱——撩乱三尺白发”,主谓宾——渭宾。我也挺喜欢这种迂回步的写法,能够在推进节奏的同时,完成补充,然后收回。“谁轻踏 绣履不沾红尘风沙”,场景定格在绣履上什么足控。“不 矜 不 夸;不 吝 不 黠;亦 狂 亦 侠”则是直书主角性格,与主音轨可谓互为表里。同时,在最后一句,“(亦 狂 亦 侠)谁轻踏 绣履不沾红尘风沙”,和声在“不沾”这里便结束。

色太:这里是个花活。谁轻踏(绣履)绣履不沾,这是个非主流断句,所以是花活,不建议你们学。

暮雨:这里轻踏和绣履又不在一个句子里,可恶

色太:对的,就是这样,第二段也是,不然这里三字就破碎了,我故意的,要的就是割裂感。不是破碎哈,破碎是词格本身,不是句子逻辑,词碎但意不碎。这句追求的是这个,但是词确实是碎的。

暮雨:泻药,你不说没人感觉割裂

和声在“不沾”这里这里结束,于是“红尘风沙”成为了焦点,在这里一个延音放缓了节奏。倒不是旋律的快慢,而是听感,重复的和声被瞬时抽离以后的落差感,就像雨来之前的低气压,那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当“风沙”唱完后,旋律停了一下,这里恰好存在一句非常快的吟唱。“利刃出鞘”

利刃出鞘
我 一瞬间 斩尽凡尘思念
无所贪 无所惧 无所忧 无所恋
千万 轮回间 生我一介红颜
尽自拟 孤飞燕 不消谁 可怜

迅捷的动作,迅捷地唱,加快的旋律,叠加起来以后,“燃”感就出来了。

色太:三字经教学

暮雨:是,无所x,堪比xx的,的三字经教学,排比是这样的。

色太:这四个字位置有讲究的,不能换的

暮雨:是字音决定的吗

色太:意思上也不能,我都是用最优解。写歌词就是找最优解,跟解方程一样。咋说呢,意思上其实也不是说不能换,不是最优解了那其实就没意义,歌词是不会有人在乎你推敲过程的,只看终稿。

那么回到这里,在旋律响起时,视角切换进第一人称“我”。切换视角也是门学问,因为视角是具有惯性的,说切就切会让人产生很强的不适感。那么这里采用的方法是什么呢?转移注意力,就像谦儿哥变魔术那种,先是慢慢靠近主角,氛围铺垫好后,靠着前面说的“不沾红尘风沙”的负压,与“利刃出鞘”的爆发,产生的强烈动静,吸引注意力。然后一翻开幕布,好,视角变成“我”了,是不是很神奇?当然,这也和“谁”这个代词本身就很模糊有关系。虽然是第三人称,但中心一直挂在主角这里,也让转折不显得很违和。

“一瞬间 斩尽凡尘思念 无所贪 无所惧 无所忧 无所恋”“斩尽”,延续着“利刃出鞘”而来,后面四个“无所”,延续“斩尽”而来,孤高的底色便铺上了。而孤高感亦不是凭空生成,别忘了此前一直铺垫的便是这种氛围,清冷而孤独,这就是染色的过程。然后就是进一步强化这种感觉,“千万”与“一介”的对比,“孤飞燕”的比喻,“尽”“自”自带的情绪色彩,“不消谁”的自述,都是为了让这种孤高感更加强烈。而顺着“不消谁可怜”的独白,开启了后半段

江湖乱 岂等闲 恩怨自在刀尖
仁在心 罪在手 侠在身 义在肩
平生 皆看遍不求功名彰显
凡事了 拂衣去素为侠客不慕仙

“江湖乱 岂等闲 恩怨自在刀尖”于孤高以外,附上了“侠义”的特征,从反派变成了正派丰富了人物的特质。“仁在心 罪在手 侠在身 义在肩”,由“恩怨”发散,“刀尖”依旧是延续着“利刃出鞘”与“斩尽”。后两句就是主旨句了,前面描写一大通,多少还是得升华下。“凡事了 拂衣去 素为侠客不慕仙”事了拂衣去,侠客行,这里断一下确实没问题。因为事了拂衣去,本来就是23断句,“凡事了”,直接单独成句,这种处理办法也是很有趣的。这就是前半首了,后半首其实也是差不多的结构。

城外烟霭罩清江 暮钟铿锵 余音绕梁
红尘悠悠尽沧桑 恰似风浪 反复无常
江湖难测恩怨长 明枪易挡 暗箭难防

谁家巾帼性乖张 一世无双
(一 城 一 塔) 白霜挂满枝桠
(一 月 一 花) 风声正和昏鸦
(一 生 一 刹) 谁入写意图画
(无 蕴 无 华) 峭壁间走马 看落雪飞花

(不 悯 不 怛) 浮世千变万化
(不 威 不 霸) 掀起多少风沙
(亦 道 亦 侠) 谁潇洒 仗剑不论海角天涯

色太:后半段看着简单,但是递进很明显。它这里和开头完全不是一个情感高度水平,第二句就得起浪,再铺就不礼貌了。

暮雨:开头是由景渐入至人,后半段这里,由于前面抬起的情绪,花一句铺垫以后,就延续着副歌,补充“江湖事”。

色太:而且你没发现,类似桥段的第二段里面,副音轨,用词很明显变弱了吗。副音轨有时候模糊一点,听感更重要。而且这是和声

“谁家巾帼性乖张 一世无双”江湖事补充完成后再次回归主角。

色太:这句和不点红妆作用是一样的,提示听众主角是女的,不然忘了,这点很重要。写歌词不要只顾着正确,要想观众脑子里是什么画面,要去时刻提醒观众你要描绘的是什么有什么特征,哪怕繁复啰嗦也是必要的。当然最好能练成春秋笔法,比如你要写大象,你不能一直写长鼻子长鼻子长鼻子,你要写我写的是大象,不然观众以为你在写匹诺曹。红颜侠客就是要带这种提示女性的句子,不然听众脑子里会是个胡子拉碴的剑客,很重要的。这种写意词本身就是注重特点勾勒的,你可以理解为速写,sketch,一定要突出特点,不要在无关紧要的地方浪费太多笔墨。在特点的地方用不同的词和描写方式多来两次,这也是为什么有的时候歌词需要两段,重复强化特征 很有必要。“马 剑 蓑衣 斗笠 女性 风 花 雪 月 ”你可以理解为蒙太奇,侠客与红颜两个主体特征拼在一起,勾勒轮廓,这首歌也是我第一次直接用“写意”这个词,其实很明显 就是在提示你们我在做速写。

暮雨:说起“孤高”的特征,是从“红颜”来的还是“侠客”来的

色太:都有,二者叠加更强。女的,但是“不点红妆”,但是“巾帼乖张”。不仅仅是女的。剑客,但是孤独仁义杀伐果断,这个东西是一套组合拳,不是简单的应用理论

我的分析,其实只是去分析思路的呈现过程,思路本身才是真正考验词作的地方。江湖事补充完毕后,又为主角添上了“性乖张”与“潇洒仗剑”的两种特质。

色太:潇洒那句也是一样的。

暮雨:潇洒仗剑——仗剑不论海角天涯

色太:和之前一样的句式,对,词碎意连。

暮雨:这也是仿写的一个要求,保证结构的大体一致,后面会呈现得更加明显。

剑意出鞘 我 一念间斩断宿怨三千

刃如光 血如雨 疾如风 迅如电

百转 轮回间 准我一世红颜

漫自许 离群雁 不消谁 惦念

第二段副歌依然是“剑意出鞘”开头,“我”承接上。“一念间 斩断宿怨三千 刃如光 血如雨 疾如风 迅如电”这里的四个三字句是连贯的动作,得先有刃,才能有血,具体结构与前文一样。剑意出鞘——斩断,包括后面的“刀尖”。后面也一样,强化“孤高”的概念,“百转与一世,漫自许、离群雁、不消谁 惦念”,这就是仿写要注意的点。如果觉得纯粹的复制粘贴没法做到方文山那种反复染色,试着仿写也是不错的选择。而最后一段副歌,则是选择了“步韵”的方式进行

江湖乱 岂等闲 恩怨自在刀尖
【江湖乱 莫等闲 侠义且看刀尖】
仁在心 罪在手 侠在身 义在肩
【在我心 在我手 在我身 在我肩】
平生 皆看遍 不求功名彰显
【尘世 皆踏遍 何求功名尽显】
凡事了 拂衣去 素为侠客不慕仙
【凡事了 拂衣去 生做侠客不畏天】

恩怨——侠义,主旨顺着前段铺的“素为侠客不慕仙”升上去。不慕仙——不畏天,进一步升华,其实到最后依旧是这种孤高与自信,这也就是红颜+侠客的生成物。

后附《红颜侠客》全词:

林外寂月上山岗 树影渐长 斑驳摇晃

朔风凛凛过郊荒 柴门作响 似谁寻访

秋叶飒飒落烟窗 茅屋一方 灯烛昏黄

谁披蓑笠着褐裳 不点红妆

(一 鞍 一 马)长夜寒气肃杀

(一 剑 一 笳)只闻山鹊啁哳

(一 步 一 杀)谁曾四海为家

(无 牵 无 挂)云崖边走马 践宿雪残花

(不 矜 不 夸)阴飔吹开面纱

(不 吝 不 黠)撩乱三尺白发

(亦 狂 亦 侠)谁轻踏 绣履不沾红尘风沙

利刃出鞘 我 一瞬间 斩尽凡尘思念

无所贪 无所惧 无所忧 无所恋

千万 轮回间 生我一介红颜

尽自拟 孤飞燕 不消谁 可怜

江湖乱 岂等闲 恩怨自在刀尖

仁在心 罪在手 侠在身 义在肩

平生 皆看遍 不求功名彰显

凡事了 拂衣去 素为侠客不慕仙

城外烟霭罩清江 暮钟铿锵 余音绕梁

红尘悠悠尽沧桑 恰似风浪 反复无常

江湖难测恩怨长 明枪易挡 暗箭难防

谁家巾帼性乖张 一世无双

(一 城 一 塔)白霜挂满枝桠

(一 月 一 花)风声正和昏鸦

(一 生 一 刹)谁入写意图画

(无 蕴 无 华)峭壁间走马 看落雪飞花

(不 悯 不 怛)浮世千变万化

(不 威 不 霸)掀起多少风沙

(亦 道 亦 侠)谁潇洒 仗剑不论海角天涯

剑意出鞘 我 一念间斩断宿怨三千

刃如光 血如雨 疾如风 迅如电

百转 轮回间 准我一世红颜

漫自许 离群雁 不消谁 惦念

江湖乱 莫等闲 侠义且看刀尖

在我心 在我手 在我身 在我肩

尘世 皆踏遍 何求功名尽显

凡事了 拂衣去 生做侠客不畏天

文档为群内聊天内容整理,发言仅代表个人看法,欢迎各位提出自己的想法,如有意见或建议(包括捉虫等),请联系群内管理员!

想一起参与讨论,欢迎加入散题书院,门牌:1045099671

主讲:萧暮雨  St色太

整理:萧暮雨


About Archive Link


everyday a lot of link has gone away.
archive.link will keep it forever.